1、橢圓綠標期(約1977—1982年),即是坊間常說的“雞蛋標”,這一時期是經(jīng)歷文革以來的復(fù)興時期。
2、甲子泥無標期(約1983—1987年),所謂的甲子泥是臺灣同胞對80年代初期一廠普紫和拼料的通稱。
3、方圓標期(約1987—1992年),是一廠的全盛時期。
4、鐳射標期(約1993—1997年)
宜興紫砂壺收藏可分為名家壺、古壺、潛力新人壺和老一廠紫砂壺等收藏主題,那么老一廠的紫砂壺究竟好在哪里?而一直被紫砂愛好者們追捧。
一、泥料上乘,一廠所用的料都是黃龍山四號井所開采的。即使四號井中,無論紫泥、紅泥、段泥,都遠比一般制日用陶土的泥料稀少,為“泥中泥”。90年代中期因礦井滲水被封。
二、造型典雅,由前輩大師、名家定型定款。包括明清以來的經(jīng)典款式,老藝人和新秀所創(chuàng)作的壺式,如朱可心的報春壺、高海庚的集玉壺等,以及藝術(shù)名家參與設(shè)計的壺型,如提壁壺、亞明四方壺等。
三、做工老道,多數(shù)是由做高檔壺的一車間制作,新藝人要三年陶校畢業(yè),實習(xí)考核合格才能進入一車間。
四、窯火適宜,1973年,一廠建起了一架新式隧道窯,以重油做燃料,被海內(nèi)外一廠老壺收藏家譽為“官窯”。窯溫穩(wěn)定,燒成后的壺水色絕佳。
鄧小平送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的壺,以及紫光閣較早陳列的二十多件紫砂器,皆是隧道窯燒成的。
1979年羅桂祥來到宜興,與當(dāng)時技術(shù)頂尖的20位紫砂藝人座談,以他收藏的明清老壺照片為藍本,高價收購紫砂名家做出的歷史茗壺,并與紫砂工藝廠簽訂了一份訂單,共23個品種565件套。
其中,顧景舟的作品有提璧茶具,1壺6杯,20套;僧帽壺,50件;井欄壺,20件。
▲顧景舟晚年與羅桂祥(中)、戴相明(左)合影
收藏一廠老紫砂壺,不要被落款、印章等表面的東西所迷惑,這些東西你知道,仿造者更知道,極容易作假,甚至?xí)霈F(xiàn)傍名家的假款,如”顧景舟監(jiān)制“等。
也不要輕信壺表面上所謂的時間痕跡與跡象,它可以用做舊的方法來造假。
常見的做舊方法有:將新壺放進濃紅茶湯中燒煮法;將新壺直接埋在地下的土埋法;在新壺上擦拭相同顏色的鞋油;用濃茶汁、食用油、食醋、醬油、糖等調(diào)和成汁,涂抹在新壺的表面等。
新壺做舊的鑒別主要是靠經(jīng)驗的積累,見得多了自然就能辨認了。但是對于新手來說最好不要一上來就收藏舊壺。
收藏一廠老紫砂壺,最重要的是從陶土的品質(zhì)來判斷,一廠老壺本身會具有一定的水色與光澤,有時較佳的泥質(zhì)不用泡養(yǎng),光是洗干凈,以布輕輕擦拭就會散發(fā)溫潤的光澤;質(zhì)感與重量夠足。
當(dāng)然,這不是一日之功,不是外行輕易可以做到的,新入門的收藏者一般不建議收藏老壺。一廠老壺的優(yōu)良特點,你只有經(jīng)過大量的實踐才會窺其門徑,無疑在這個過程中會交很多學(xué)費,要想淘到一把精品一廠紫砂老壺并非易事